126 第126章 诸位先生能体谅我的苦心(第2页)


    “对。”
    众人含笑称是。
    “好,我们转回到海运法,诸位先生,能否看出本殿推海运之法,有何用意?”
    一个团队,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一致,才能团结一致。
    刘焘捋着胡须说道:“老夫年长,先抛砖引玉。”
    “带川公请!”
    “老夫奉圣谕,执掌水师,深知其中利弊。
    水师有大好处,但是耗费巨大。
    扬帆出海,需要钱粮;修葺船舶,需要钱粮;如太孙曾经戏称,大炮一响,黄金万两。
    打出去的都是银子。
    统筹局东南办杨公公苦心经营,左支右拙,勉强维持着,但不是长久之事。
    后来太孙殿下调戚元敬北上,练新军,老夫有所感悟。
    这兵在精不在多,水师也在精不在多。
    殿下分设三海水师,每海水师设一营主力,其余一两营为辅,是非常英明的。
    好钢用在刀刃上。”
    刘焘声音厚重,略带嘶哑。
    “但是水师跟陆师不同。
    陆师步卒,只需招录有力青壮者,训练个半年,见见血,不胆怯就是好兵。
    水师操帆弄舟,放炮水战,不是一年半载能练出来的,少者年才能看到成效。
    老夫奉谕与卢提督、俞提督和陈提督组建三海水师,几乎把能用的水手收刮一空,引得海商民船怨声载道,差点耽误了海外商贸。”
    说到这里,刘焘目光一闪,“太孙殿下现在提议开海运,实乃英明之举。
    从东南乃至岭南海运粮食货品至京师,需要千余艘海船,每艘船少则百余人。
    一下子就有十余万水手。
    年后,这些水手可择优选入水师,三海水师,兵源无虞。”
    徐渭在旁边附和道:“带川公所言,正说到点子上了。
    统筹局正在筹谋,在开平大兴工业,届时所需人口、粮食、物资,海量无计,可能就不止千余艘海船。
    且开平工业大兴,大量出产各种工具、机器,运至各地,海运肯定是最便利的,届时又需要更多的海船,可轻松储备数十万水手,数千艘海船。”
    说得都有道理,但朱翊钧还期待听到更多,目光转了一圈,落在李贽身上。
    不知道他能不能再给自己带来惊喜。
    李贽似乎感受到朱翊钧的目光,迟疑一下说道:“殿下,诸位,李某出自泉州,那个地方山多地少,几分薄田,勉强填饱肚子。
    海风一来,就得饿肚子。
    但是泉州自前唐,就以富庶闻名。
    为何?就是通海商。
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